拉倒底部可以下载安卓APP,不怕网址被屏蔽了
APP网址部分手机无法打开,可以chrome浏览器输入网址打开
24-08-14
紧锁。
他心中暗道:「虽然凶手应该就是那三名黑衣人,但这案子恐怕远不止表面
这么简单。
他们为何要杀害张德重?老驴头又被劫到何处去了?最令人不解的是,这枚
丐帮的牌子又意味着什么?难道丐帮也牵涉其中?」
郭靖深吸一口气,努力理清思路。
他明白,这起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阴谋。
那三名黑衣人的行动如此大胆,显然背后有所倚仗。
「必须尽快查明真相,」
郭靖暗自下定决心,「不仅要揪出那三名凶徒,更要弄清楚他们背后的势力。
襄阳城的安危,恐怕就系于此案。」
郭靖深知案情紧急,却也不敢擅自做主。
他决定先将衙门内外搜查一番,同时等候知府大人的进一步指示。
郭靖沉吟片刻,随即开始部署行动。
他转向身旁的几名衙役,沉声道:「你们几个,立即分头去查老驴头的底细。
他平日里在哪儿说书,结交什么人,最近有什么异常,都给我查个清楚明白。」
说罢,他又唤来一名老成持重的差役:「老李,你带几个人,把衙门周围仔
细搜查一遍。
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痕迹。」安排妥当,郭靖独自走到一旁,靠在廊柱上,
闭目沉思。
昨晚的情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。
郭靖闭目沉思,昨夜的种种细节在脑海中一一浮现。
他心中暗忖:那三个黑衣人是为了抢夺《三圣炉鼎》一书,可书已被抢走,
为何还要劫走老驴头?
突然,一个念头闪过郭靖的脑海。
他眉头紧锁,继续推敲:莫非是因为老驴头看过那本书?还有那个叫牛膀的,
说他知道谁是三神器,也被杀害了。
郭靖睁开眼,目光如炬,心中思索:那本书里到底记载了什么秘密?为何如
此重要,竟要杀人灭口?
忽然,郭靖想起老驴头曾说过那本书的来历。
他皱眉思索:老驴头说那本书是在城南门外的土地庙拾得的。
真是拾得的吗?如此重要的一本书,怎会随意丢弃?
此事颇不寻常,他暗自盘算:现在老驴头被劫走了,问无可问。
不过,还是有必要去那里看看。
环顾四周,发现衙门里的人手都已被他派出去执行各项任务。
郭靖心中思量:此事关系重大,不能耽搁。
既然人手不够,我得亲自去一趟土地庙才是。
他快步走向大堂,对留守的几名衙役交代道:「我去城南门外查探一番,若
知府大人来了,请他稍候片刻。」
说罢,郭靖便大步流星地走出衙门,直奔城南门而去。
他心中暗道:这本《三圣炉鼎》必定不同寻常。
那些黑衣人如此在意,怕是书中藏有什么惊天秘密。
我得尽快查明真相,否则恐怕还会有更多无辜之人遇害。
穿过城南门,郭靖很快来到老驴头所说的土地庙。
这座土地庙如常见的乡间小庙一般,仅有一间小屋大小,青砖灰瓦,门口两
侧各立一棵老槐树。
庙前一块略显破旧的石碑上刻着「土地庙」三个模糊的大字。
郭靖躬身进入低矮的庙门。
庙内光线昏暗,仅有几缕阳光从小窗透入。
正中一尊泥塑的土地公像,前方供桌上几炷香还在袅袅升烟。
郭靖环顾四周,整个庙内空间狭小,一眼便可望尽。
他仔细查看着每一个角落:神像背后、供桌下方、墙角的几个老旧香炉,甚
至挑起屋檐下的蛛网仔细检查。
然而,这番细致入微的搜寻却毫无所获。
郭靖蹙眉思索:「老驴头说是在此处拾得那本书,但这里看起来平平无奇。
如此小小一方天地,难道真的能藏匿什么秘密?」
他又绕着庙外走了一圈,查看两棵老槐树的树洞和周围的草丛,仍未发现任
何异常之处。
庙周遭除了几个村民烧过的纸钱痕迹,一切都很普通。
「奇怪,」
郭靖喃喃自语,「如此重要的一本书,怎会随意丢弃在这种地方?莫非老驴
头所言不实?」
郭靖深知时间宝贵,不愿在此空耗。
他最后环顾了一眼土地庙的四周,确认没有遗漏任何可疑之处。
此行未能找到明确线索,郭靖决定先行离开,日后再做详细调查。
正当郭靖沿原路返回时,行至一处岔路口,忽听得不远处传来一阵轻柔的琴
声。
声音虽不甚清晰,却隐约可辨。
郭靖脚步一顿,仔细聆听。
「这琴声……」
他暗自思忖,「似乎与昨晚在吕府所闻颇为相似。」
郭靖略一沉吟,决定稍作探查。
他转向琴声传来的方向,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。
随着距离的缩短,琴音渐渐清晰,越发引人入胜。
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。
竹叶婆娑,微风拂面,琴声愈发动听。
行至林边,眼前景象豁然开朗。
但见不远处有一座雅致的小院,院墙上爬满了紫藤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。
郭靖驻足片刻,凝神细听。
毫无疑问,那悠扬的琴声正是从这院中传出。
琴音婉转动人,似诉似泣,令人心神荡漾。
郭靖不禁想起昨晚在吕府宴会上所闻的琴声,心中暗忖:「这琴音与昨晚听
到的如出一辙,莫非是那位琴艺超群的琴者沈红玉所居之处?」
正当他沉浸在琴声中时,忽见院门开处,一位丫鬟模样的少女走了出来。
那丫鬟见到郭靖,先是一愣,随即福身行礼道:「这位官爷,可是有什么事
吗?」
郭靖回过神来,连忙抱拳还礼:「无事,只是被这琴声吸引,一时忘形。请
问,这是哪位高人的府邸?」
丫鬟答道:「这是我家小姐沈红玉的寓所。小姐向来喜静,不常见客。」
郭靖闻言,不禁暗自点头。
果然如他所料,这琴声正是出自沈红玉之手。
他正想询问是否可以见见沈姑娘,却见丫鬟已经转身进了院子,将门轻轻带
上。
郭靖站在院外,听着那依旧在继续的琴声,不由得为这精妙的琴艺所折服。
他想起昨晚在吕府见到沈红玉时的情景,心中暗道:原来沈姑娘就住在此处。
琴声渐歇,郭靖知道自己不该在此久留,正欲转身离去,却听得院门吱呀一
声开了。
他回头一看,只见沈红玉身着一袭素雅长裙,静立门前,眉目如画,气质清
冷。
沈红玉似乎刚刚得知郭靖在外,脸上略带惊讶之色。
她看着郭靖,微微颔首,轻声道:「原来是郭大人。
若是不嫌弃,可愿入内喝杯茶?」
郭靖闻言一怔,随即抱拳作揖道:「沈姑娘,在下冒昧来访,多有打扰。只
因听闻琴声悦耳,不觉停步聆听,实在唐突。」
沈红玉嫣然一笑,眉目如画,柔声道:「郭大人肯驻足倾听,是红玉的荣幸。
既然来了,何不进来小坐片刻?」
郭靖见沈红玉如此盛情,略一沉吟,便道:「既蒙沈姑娘盛邀,在下若推辞,
反倒失礼了。」
沈红玉莞尔一笑,素手轻扬,做了个「请」的手势:「郭大人请进。」
郭靖点头致谢,跟随沈红玉步入院中。
庭院雅致,绿树成荫,一条石子小径蜿蜒通向正堂。
行至堂前,只见一架古琴斜倚在案上,想必方才的琴声就是从此处传出。
沈红玉款步上前,轻抚琴弦,回首望向郭靖,温婉一笑。
她随即亲自沏茶,动作优雅从容。
待茶香四溢,她将茶盏递给郭靖。
郭靖接过茶盏,正色道:「多谢沈姑娘。」
沈红玉轻声道:「郭大人一大早就来到此处,不知是否有什么要事?」
郭靖略一沉吟,决定不提《三圣炉鼎》一事,只是笑道:「不过是些琐事,
不足挂齿。倒是沈姑娘的琴艺,让在下佩服不已。」
沈红玉闻言,眉眼间闪过一丝愉悦,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。
她轻抚琴弦,发出一声清越的琴音,随即微微摇头道:「郭大人谬赞了。红
玉不过是略懂皮毛,与真正的大家相比,实在是不值一提。」
郭靖听罢,不禁莞尔一笑,道:「沈姑娘太过谦逊了。
那晚在吕府之中,在下有幸听到姑娘的琴声,当时便已是如痴如醉,深为折
服。
如此高超的琴艺,想必姑娘是出自名门吧?」
沈红玉闻言,唇角微扬,眼中却闪过一丝落寞:「郭大人说笑了。红玉本是
京师一名歌伎,哪里称得上名门。」
郭靖一怔,一时不知如何接话。
沈红玉见状,轻叹一声,眼中闪过一丝落寞,随即又展颜一笑道:「郭大人
不必惊讶。
红玉虽出身卑微,却也见过些世面。
在京城时,目睹那些花枝招展的姐妹们争相献媚,心中难免生出几分感慨。」
她顿了顿,又道:「人生苦短,红玉不愿虚度年华。便将这些年积攒的银两
赎了身,来到襄阳寻个清净。」
郭靖听罢,不禁对沈红玉肃然起敬:「沈姑娘能看破红尘,着实难得。不知
来襄阳后,可还有什么打算?」
沈红玉素手轻抚琴弦,幽幽道:「襄阳虽不比京师繁华,却也安宁自在。红
玉不过是想找个清静之所,能时常抚琴自娱罢了。」
郭靖闻言,点头赞同道:「襄阳确实是个好地方。虽比不得京师繁华,却少
了几分浮华,多了几分质朴。沈姑娘若喜欢清静,想必会喜欢这里的。」
沈红玉微微一笑,目光如水,缓缓道:「郭大人,世人常说繁华富贵,却不
知真正的富贵在心。襄阳虽不及京师热闹,却有它的宁静与坚毅。就如大人,心
系百姓,为民奔波,岂不正是这座城市的写照?」
郭靖闻言一怔,谦逊道:「姑娘过誉了。在下不过是尽一份微薄之力,襄阳
安危,全赖众志成城。」
沈红玉轻轻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敬意,柔声道:「大人谦逊。襄阳城中,百
姓皆知大人为民请命,日夜操劳古人云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』,大人
正是如此。」
郭靖被她一语道破心事,不由得神色微动,问道:「姑娘何出此言?」
沈红玉莞尔一笑,说:「大人为襄阳殚精竭虑,想必身心俱疲。红玉虽是外
人,却也略知一二。若有僭越之处,还望大人见谅。」
郭靖听罢,心中一暖,却又不知如何接话。
沉吟片刻,他转而问道:「适才听闻姑娘琴音几许,已觉不凡。不知可否有
幸得闻一曲?」
沈红玉眼中闪过一丝欣喜,说道:「音律如人心,变化无常却有迹可循。郭
大人既有此雅兴,红玉愿献丑一曲。或许能让大人暂时卸下重担,片刻轻松。」
说罢,沈红玉纤纤玉指轻抚琴弦,略作调音。
郭靖正襟危坐,凝神静听。
只见沈红玉玉指轻拨,一曲《高山流水》缓缓奏起。
琴音初始如山涧清泉,叮咚作响,潺潺流淌。
郭靖只觉心神为之一震,仿佛置身于幽谷深山。
渐渐地,琴声绵延不绝,时而如飞瀑直下,时而似溪水曲折,将大自然的灵
动美好尽数道来。
沈红玉全神贯注,指法飘逸,琴音清越悠扬。
郭靖不觉已然沉浸其中,眼前仿佛浮现出巍峨青山,奔流江河。
平日里心头的种种烦忧,此刻竟如云烟般消散。
不知不觉间,郭靖只觉眼皮渐渐沉重。
那琴声似乎越来越远,却又似在耳畔萦绕。
他本欲强撑,却敌不过音乐的魔力,终于缓缓闭上双目,进入梦乡。
沈红玉手上动作变得轻柔,琴音渐渐转为舒缓悠远。
她看着郭靖安详的睡颜,嘴角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。
待最后一个音符轻轻落下,室内已是一片宁静。
窗外夏蝉鸣叫,微风拂过竹林,发出沙沙的响声。
沈红玉轻手轻脚地起身,为郭靖盖上一件薄毯,然后悄然退出房间,将这片
难得的宁静留给这位日夜操劳的汉子。
不知过了多久,郭靖悠悠转醒。
他睁开眼,发现自己仍坐在厅中,身上却多了一条薄毯。
阳光从窗棂斜斜照入,已是正午时分。
郭靖猛然惊醒,暗叫失态。
他环顾四周,却不见沈红玉踪影。
这时,方才见过的丫鬟轻步走来,福身行礼,低声道:「郭大人醒了。小姐
有言,若大人醒来,请自行安便。小姐已至内室安歇,不便出来相送。」
郭靖连忙起身,拱手道:「有劳姑娘转告你家小姐,多谢款待。在下告辞了。」
丫鬟应声而去。
郭靖整理衣冠,走出院门。
郭靖刚迈出院门,二楼窗畔悄然掀起一角纱帘。
沈红玉玉颜半掩,眸光流转,默默凝视着郭靖远去的身影。
襄阳城东门,日正当空,来往行人络绎不绝。
一队马车缓缓驶近城门,车夫们神态自若,偶尔闲聊几句,看似平常。
「站住!」
守城兵丁高声喝道,「所有进出人等,都要接受盘查。」
马车队停下,领头车夫正欲开口,忽见一骑疾驰而来。
众兵丁见状,纷纷行礼:「李将军。」
李文忠翻身下马,目光如炬,在马车上一扫而过。
他走上前,仔细打量着那五匹拉车的骏马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随后,李文忠转向守城兵丁,做了个放行的手势。
兵丁们会意,让开道路。
马车队徐徐入城。
襄阳城内,一队马车缓缓行驶在热闹的街道上。
远远望去,但见一座雕梁画栋的楼阁巍然矗立,朱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金
字匾额,上书「天下第一味」五个大字,笔力遒劲,气势非凡。
酒楼前檐下挂着两排大红灯笼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
楼前石阶上,几名小厮正在忙着招呼客人,举手投足间尽显训练有素。
酒楼两侧种着几株古柏,枝叶葱郁,为这繁华之地平添几分沉稳气息。
马车队刚一转入这条街,领头车夫的目光就牢牢锁定在那金匾之上。
他眯起眼睛,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。
只听他轻轻一抖缰绳,马儿便心领神会地放慢了脚步。
「天下第一味」门前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。
来往的食客中,有衣着华贵的富商大贾,也有朴实无华的寻常百姓。
酒楼里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,与街上的嘈杂声交相辉映,平添几分烟火气。
马车缓缓驶近酒楼,领头车夫眼角余光瞥见檐下一个身着灰衣的矮个子男子。
那人面容普通,很难让人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最新章节请访问https://m.diyibanzhu.rest
他心中暗道:「虽然凶手应该就是那三名黑衣人,但这案子恐怕远不止表面
这么简单。
他们为何要杀害张德重?老驴头又被劫到何处去了?最令人不解的是,这枚
丐帮的牌子又意味着什么?难道丐帮也牵涉其中?」
郭靖深吸一口气,努力理清思路。
他明白,这起案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阴谋。
那三名黑衣人的行动如此大胆,显然背后有所倚仗。
「必须尽快查明真相,」
郭靖暗自下定决心,「不仅要揪出那三名凶徒,更要弄清楚他们背后的势力。
襄阳城的安危,恐怕就系于此案。」
郭靖深知案情紧急,却也不敢擅自做主。
他决定先将衙门内外搜查一番,同时等候知府大人的进一步指示。
郭靖沉吟片刻,随即开始部署行动。
他转向身旁的几名衙役,沉声道:「你们几个,立即分头去查老驴头的底细。
他平日里在哪儿说书,结交什么人,最近有什么异常,都给我查个清楚明白。」
说罢,他又唤来一名老成持重的差役:「老李,你带几个人,把衙门周围仔
细搜查一遍。
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痕迹。」安排妥当,郭靖独自走到一旁,靠在廊柱上,
闭目沉思。
昨晚的情景如潮水般涌上心头。
郭靖闭目沉思,昨夜的种种细节在脑海中一一浮现。
他心中暗忖:那三个黑衣人是为了抢夺《三圣炉鼎》一书,可书已被抢走,
为何还要劫走老驴头?
突然,一个念头闪过郭靖的脑海。
他眉头紧锁,继续推敲:莫非是因为老驴头看过那本书?还有那个叫牛膀的,
说他知道谁是三神器,也被杀害了。
郭靖睁开眼,目光如炬,心中思索:那本书里到底记载了什么秘密?为何如
此重要,竟要杀人灭口?
忽然,郭靖想起老驴头曾说过那本书的来历。
他皱眉思索:老驴头说那本书是在城南门外的土地庙拾得的。
真是拾得的吗?如此重要的一本书,怎会随意丢弃?
此事颇不寻常,他暗自盘算:现在老驴头被劫走了,问无可问。
不过,还是有必要去那里看看。
环顾四周,发现衙门里的人手都已被他派出去执行各项任务。
郭靖心中思量:此事关系重大,不能耽搁。
既然人手不够,我得亲自去一趟土地庙才是。
他快步走向大堂,对留守的几名衙役交代道:「我去城南门外查探一番,若
知府大人来了,请他稍候片刻。」
说罢,郭靖便大步流星地走出衙门,直奔城南门而去。
他心中暗道:这本《三圣炉鼎》必定不同寻常。
那些黑衣人如此在意,怕是书中藏有什么惊天秘密。
我得尽快查明真相,否则恐怕还会有更多无辜之人遇害。
穿过城南门,郭靖很快来到老驴头所说的土地庙。
这座土地庙如常见的乡间小庙一般,仅有一间小屋大小,青砖灰瓦,门口两
侧各立一棵老槐树。
庙前一块略显破旧的石碑上刻着「土地庙」三个模糊的大字。
郭靖躬身进入低矮的庙门。
庙内光线昏暗,仅有几缕阳光从小窗透入。
正中一尊泥塑的土地公像,前方供桌上几炷香还在袅袅升烟。
郭靖环顾四周,整个庙内空间狭小,一眼便可望尽。
他仔细查看着每一个角落:神像背后、供桌下方、墙角的几个老旧香炉,甚
至挑起屋檐下的蛛网仔细检查。
然而,这番细致入微的搜寻却毫无所获。
郭靖蹙眉思索:「老驴头说是在此处拾得那本书,但这里看起来平平无奇。
如此小小一方天地,难道真的能藏匿什么秘密?」
他又绕着庙外走了一圈,查看两棵老槐树的树洞和周围的草丛,仍未发现任
何异常之处。
庙周遭除了几个村民烧过的纸钱痕迹,一切都很普通。
「奇怪,」
郭靖喃喃自语,「如此重要的一本书,怎会随意丢弃在这种地方?莫非老驴
头所言不实?」
郭靖深知时间宝贵,不愿在此空耗。
他最后环顾了一眼土地庙的四周,确认没有遗漏任何可疑之处。
此行未能找到明确线索,郭靖决定先行离开,日后再做详细调查。
正当郭靖沿原路返回时,行至一处岔路口,忽听得不远处传来一阵轻柔的琴
声。
声音虽不甚清晰,却隐约可辨。
郭靖脚步一顿,仔细聆听。
「这琴声……」
他暗自思忖,「似乎与昨晚在吕府所闻颇为相似。」
郭靖略一沉吟,决定稍作探查。
他转向琴声传来的方向,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。
随着距离的缩短,琴音渐渐清晰,越发引人入胜。
穿过一片幽静的竹林。
竹叶婆娑,微风拂面,琴声愈发动听。
行至林边,眼前景象豁然开朗。
但见不远处有一座雅致的小院,院墙上爬满了紫藤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。
郭靖驻足片刻,凝神细听。
毫无疑问,那悠扬的琴声正是从这院中传出。
琴音婉转动人,似诉似泣,令人心神荡漾。
郭靖不禁想起昨晚在吕府宴会上所闻的琴声,心中暗忖:「这琴音与昨晚听
到的如出一辙,莫非是那位琴艺超群的琴者沈红玉所居之处?」
正当他沉浸在琴声中时,忽见院门开处,一位丫鬟模样的少女走了出来。
那丫鬟见到郭靖,先是一愣,随即福身行礼道:「这位官爷,可是有什么事
吗?」
郭靖回过神来,连忙抱拳还礼:「无事,只是被这琴声吸引,一时忘形。请
问,这是哪位高人的府邸?」
丫鬟答道:「这是我家小姐沈红玉的寓所。小姐向来喜静,不常见客。」
郭靖闻言,不禁暗自点头。
果然如他所料,这琴声正是出自沈红玉之手。
他正想询问是否可以见见沈姑娘,却见丫鬟已经转身进了院子,将门轻轻带
上。
郭靖站在院外,听着那依旧在继续的琴声,不由得为这精妙的琴艺所折服。
他想起昨晚在吕府见到沈红玉时的情景,心中暗道:原来沈姑娘就住在此处。
琴声渐歇,郭靖知道自己不该在此久留,正欲转身离去,却听得院门吱呀一
声开了。
他回头一看,只见沈红玉身着一袭素雅长裙,静立门前,眉目如画,气质清
冷。
沈红玉似乎刚刚得知郭靖在外,脸上略带惊讶之色。
她看着郭靖,微微颔首,轻声道:「原来是郭大人。
若是不嫌弃,可愿入内喝杯茶?」
郭靖闻言一怔,随即抱拳作揖道:「沈姑娘,在下冒昧来访,多有打扰。只
因听闻琴声悦耳,不觉停步聆听,实在唐突。」
沈红玉嫣然一笑,眉目如画,柔声道:「郭大人肯驻足倾听,是红玉的荣幸。
既然来了,何不进来小坐片刻?」
郭靖见沈红玉如此盛情,略一沉吟,便道:「既蒙沈姑娘盛邀,在下若推辞,
反倒失礼了。」
沈红玉莞尔一笑,素手轻扬,做了个「请」的手势:「郭大人请进。」
郭靖点头致谢,跟随沈红玉步入院中。
庭院雅致,绿树成荫,一条石子小径蜿蜒通向正堂。
行至堂前,只见一架古琴斜倚在案上,想必方才的琴声就是从此处传出。
沈红玉款步上前,轻抚琴弦,回首望向郭靖,温婉一笑。
她随即亲自沏茶,动作优雅从容。
待茶香四溢,她将茶盏递给郭靖。
郭靖接过茶盏,正色道:「多谢沈姑娘。」
沈红玉轻声道:「郭大人一大早就来到此处,不知是否有什么要事?」
郭靖略一沉吟,决定不提《三圣炉鼎》一事,只是笑道:「不过是些琐事,
不足挂齿。倒是沈姑娘的琴艺,让在下佩服不已。」
沈红玉闻言,眉眼间闪过一丝愉悦,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。
她轻抚琴弦,发出一声清越的琴音,随即微微摇头道:「郭大人谬赞了。红
玉不过是略懂皮毛,与真正的大家相比,实在是不值一提。」
郭靖听罢,不禁莞尔一笑,道:「沈姑娘太过谦逊了。
那晚在吕府之中,在下有幸听到姑娘的琴声,当时便已是如痴如醉,深为折
服。
如此高超的琴艺,想必姑娘是出自名门吧?」
沈红玉闻言,唇角微扬,眼中却闪过一丝落寞:「郭大人说笑了。红玉本是
京师一名歌伎,哪里称得上名门。」
郭靖一怔,一时不知如何接话。
沈红玉见状,轻叹一声,眼中闪过一丝落寞,随即又展颜一笑道:「郭大人
不必惊讶。
红玉虽出身卑微,却也见过些世面。
在京城时,目睹那些花枝招展的姐妹们争相献媚,心中难免生出几分感慨。」
她顿了顿,又道:「人生苦短,红玉不愿虚度年华。便将这些年积攒的银两
赎了身,来到襄阳寻个清净。」
郭靖听罢,不禁对沈红玉肃然起敬:「沈姑娘能看破红尘,着实难得。不知
来襄阳后,可还有什么打算?」
沈红玉素手轻抚琴弦,幽幽道:「襄阳虽不比京师繁华,却也安宁自在。红
玉不过是想找个清静之所,能时常抚琴自娱罢了。」
郭靖闻言,点头赞同道:「襄阳确实是个好地方。虽比不得京师繁华,却少
了几分浮华,多了几分质朴。沈姑娘若喜欢清静,想必会喜欢这里的。」
沈红玉微微一笑,目光如水,缓缓道:「郭大人,世人常说繁华富贵,却不
知真正的富贵在心。襄阳虽不及京师热闹,却有它的宁静与坚毅。就如大人,心
系百姓,为民奔波,岂不正是这座城市的写照?」
郭靖闻言一怔,谦逊道:「姑娘过誉了。在下不过是尽一份微薄之力,襄阳
安危,全赖众志成城。」
沈红玉轻轻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敬意,柔声道:「大人谦逊。襄阳城中,百
姓皆知大人为民请命,日夜操劳古人云『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』,大人
正是如此。」
郭靖被她一语道破心事,不由得神色微动,问道:「姑娘何出此言?」
沈红玉莞尔一笑,说:「大人为襄阳殚精竭虑,想必身心俱疲。红玉虽是外
人,却也略知一二。若有僭越之处,还望大人见谅。」
郭靖听罢,心中一暖,却又不知如何接话。
沉吟片刻,他转而问道:「适才听闻姑娘琴音几许,已觉不凡。不知可否有
幸得闻一曲?」
沈红玉眼中闪过一丝欣喜,说道:「音律如人心,变化无常却有迹可循。郭
大人既有此雅兴,红玉愿献丑一曲。或许能让大人暂时卸下重担,片刻轻松。」
说罢,沈红玉纤纤玉指轻抚琴弦,略作调音。
郭靖正襟危坐,凝神静听。
只见沈红玉玉指轻拨,一曲《高山流水》缓缓奏起。
琴音初始如山涧清泉,叮咚作响,潺潺流淌。
郭靖只觉心神为之一震,仿佛置身于幽谷深山。
渐渐地,琴声绵延不绝,时而如飞瀑直下,时而似溪水曲折,将大自然的灵
动美好尽数道来。
沈红玉全神贯注,指法飘逸,琴音清越悠扬。
郭靖不觉已然沉浸其中,眼前仿佛浮现出巍峨青山,奔流江河。
平日里心头的种种烦忧,此刻竟如云烟般消散。
不知不觉间,郭靖只觉眼皮渐渐沉重。
那琴声似乎越来越远,却又似在耳畔萦绕。
他本欲强撑,却敌不过音乐的魔力,终于缓缓闭上双目,进入梦乡。
沈红玉手上动作变得轻柔,琴音渐渐转为舒缓悠远。
她看着郭靖安详的睡颜,嘴角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。
待最后一个音符轻轻落下,室内已是一片宁静。
窗外夏蝉鸣叫,微风拂过竹林,发出沙沙的响声。
沈红玉轻手轻脚地起身,为郭靖盖上一件薄毯,然后悄然退出房间,将这片
难得的宁静留给这位日夜操劳的汉子。
不知过了多久,郭靖悠悠转醒。
他睁开眼,发现自己仍坐在厅中,身上却多了一条薄毯。
阳光从窗棂斜斜照入,已是正午时分。
郭靖猛然惊醒,暗叫失态。
他环顾四周,却不见沈红玉踪影。
这时,方才见过的丫鬟轻步走来,福身行礼,低声道:「郭大人醒了。小姐
有言,若大人醒来,请自行安便。小姐已至内室安歇,不便出来相送。」
郭靖连忙起身,拱手道:「有劳姑娘转告你家小姐,多谢款待。在下告辞了。」
丫鬟应声而去。
郭靖整理衣冠,走出院门。
郭靖刚迈出院门,二楼窗畔悄然掀起一角纱帘。
沈红玉玉颜半掩,眸光流转,默默凝视着郭靖远去的身影。
襄阳城东门,日正当空,来往行人络绎不绝。
一队马车缓缓驶近城门,车夫们神态自若,偶尔闲聊几句,看似平常。
「站住!」
守城兵丁高声喝道,「所有进出人等,都要接受盘查。」
马车队停下,领头车夫正欲开口,忽见一骑疾驰而来。
众兵丁见状,纷纷行礼:「李将军。」
李文忠翻身下马,目光如炬,在马车上一扫而过。
他走上前,仔细打量着那五匹拉车的骏马,眼中闪过一丝赞许。
随后,李文忠转向守城兵丁,做了个放行的手势。
兵丁们会意,让开道路。
马车队徐徐入城。
襄阳城内,一队马车缓缓行驶在热闹的街道上。
远远望去,但见一座雕梁画栋的楼阁巍然矗立,朱漆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金
字匾额,上书「天下第一味」五个大字,笔力遒劲,气势非凡。
酒楼前檐下挂着两排大红灯笼,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
楼前石阶上,几名小厮正在忙着招呼客人,举手投足间尽显训练有素。
酒楼两侧种着几株古柏,枝叶葱郁,为这繁华之地平添几分沉稳气息。
马车队刚一转入这条街,领头车夫的目光就牢牢锁定在那金匾之上。
他眯起眼睛,嘴角不经意间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微笑。
只听他轻轻一抖缰绳,马儿便心领神会地放慢了脚步。
「天下第一味」门前一如既往地熙熙攘攘。
来往的食客中,有衣着华贵的富商大贾,也有朴实无华的寻常百姓。
酒楼里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,与街上的嘈杂声交相辉映,平添几分烟火气。
马车缓缓驶近酒楼,领头车夫眼角余光瞥见檐下一个身着灰衣的矮个子男子。
那人面容普通,很难让人
本章未完,点击[ 数字分页 ]继续阅读-->>